Monday, November 24, 2014

虔敬心 – 学习与修行的通用推动力

道教弟子问我何谓虔敬心?由于这对于他们还相当陌生。金刚乘佛教却一直很强调“虔敬心 ”。我依然记得一段源至于Tsewong Sitar仁波切两个星期前到访槟城时,在一个午餐上提及的真实小故事及对话。

这是关于Naropa Tilopa 的故事。Naropa是著名的Nalanda佛教大学的主持方丈。他对于所有的佛经非常地熟悉。一天晚上,他梦见金刚瑜伽空行母告诉他去东方寻求Tilopa作为他的上师。于是他启程往东方去,一路询问关于Tilopa这个成就者。在他脑海里一直不断的想象,这个成就者到底长什么样子,行为举止又会怎样?当他抵达该国东部的一个村庄时,他打听是否有人认识这名叫Tilopa的成就者。不少人告诉他说“这里并没有一个叫Tilopa的成就者,不过有一个叫Tilopa的渔夫。他就住在河边”。于是Naropa兴致勃勃地直奔河边去,希望找到他的上师。当他 到达河岸时,他看见了一名几乎赤裸裸并且头发邋遢的男子,正在岸边一边捕鱼,一边烤鱼。在那一刻,Naropa心想,这不可能是我已成就的上师。在Naropa心中早已设定他所期望所谓的成就上师会是长什么样子,行为该是如何的。那根本出乎他所预料的。
他问渔夫说“你是Tilopa?” Tilopa点点头。Naropa然后问眼前的Tilopa是否愿意指导他。由于Tilopa的外貌,Naropa甚至没有向Tilopa进行礼拜之礼。Tilopa告诉Naropa说,我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你,我只是个渔夫。他还问Naropa“你想吃点鱼吗? ”

Naropa 坐在岸边看着Tilopa吃鱼,他看见一些他无法解释的情景。每当Tilopa把鱼放在火上烤时,他打个响指,那些鱼的灵性马上得到解脱。这时Naropa才意识到Tilopa是一名真正的成就者。


从那一刻起,Naropa的虔敬心增长了。不管Tilopa去哪里,Naropa都会跟随。他放弃了他主持方丈的地位,并成为像Tilopa一样的禅修者。尽管Tilopa没有给予他正式的教导,反而喜欢沿途给他许多艰苦的考验。由于Naropa对他的上师从不动摇的虔敬心,最终在这一世成佛了。
基于弟子的能力,教学的方式共有三种。首先是通过心灵传授。这需要天资聪敏的弟子,上师只需通过心灵传授一切所懂的。而弟子将立刻开悟。第二种是透过强烈的虔敬心,能力中等的弟子 – 没有得到太多的教导,但对上师的一举一动都视作一种教导。由于对上师的强烈虔敬心,他们也可以成就悟道。而第三种方式是像如今一般人一样,接受一些教导然后慢慢修践,然而增加虔敬心,再获得更多的教导。
以上是关于金刚乘佛教及虔敬心对于佛,法,僧的重要性,因为没有虔敬心,一切修行都没有任何意义。

对道教而言,我们并没有视神明为我们的上师。然而敬重及某形式上的虔敬心是必须有的,如果我想学到一些东西。

如今,“师父”这一词还正在使用,但却只是一种随意的称呼。有些人会称呼您师父,因为他们希望于现在或不久的将来获得一些好处。他们并没有兴趣了解道教。他们所在乎的是 – 它可以给我什么?当师父点出弟子的错误时,他们的自我受到的伤害,他们会寻找许多方法来证明自己。忽然间,这些弟子好像变成道家,佛家的专家似的。
他们将尝试通过网路寻找一些贴文来“提醒” 师父,实质上应该如何处理及应对,而不是检视他们自己的反应。因为一直以来他们与师父一起,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他们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– 他们的自我已经充满了内心,以致心中无法容入任何学习。他们总会想 – 教我一些道法,所以我可以做别人办不到的事情。然而满足自我。

每当面对师父的指责,他们的自我便跳出来证明:“你不是说你是修行人,怎么都没有菩提心啊?”因为他们的自我不能接受指责没,先天性认为师父应该要教导他们。
如果道家弟子早已对他们的师父有了一个心中期许的刻板印象。那是妄想自我的一部分,包括他们应该如何被对待和他们的自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被指点。如果师父只为了取悦弟子,从来没有指点他所见的错误,那并不是师父与弟子的关系 – 而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,他们之间只希望从对方手里得到一些物质上的利益。


由于我们生活在现今社会里,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。为了放下自我,减少自我也许是教学上最难的一件事情了。道法曾经有很多的修行者,但如今已所剩无几了。这主要是因为前辈们看见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格与态度,基本上放弃了接受任何弟子或传授道法。我将它归咎于缺乏虔敬心。

Translated by Koay Boon Wee